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環境公開

環境公開

當前位置:首頁 >> 環境公開

綠十字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2019/7/4 14:51:03







1.5 工作原則

 公司在建立突發性環境事件應急系統及其響應程序時,應本着實事求是、切實可行的方針,貫徹如下原則:

 (1). 堅持統一領導,分類管理,分級響應。接受政府環保部門的指導,使公司的突發性環境事件應急系統成為區域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加強公司與周邊企業之間、公司各部門之間協同于合作,提高快速反應能力,做到區域企事業單位聯動。針對不同污染源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的特點,實行分類管理,充分發揮部門專業優勢,使采取的措施與突發環境事件造成的危害範圍和社會影響相适應。

(2). 堅持培訓演練,專兼結合,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積極做好應對突發性環境事件的思想準備、物資準備、技術準備、工作準備。應急系統做到常備不懈,可為本公司和其它企業及社會提供服務,在應急時快速有效。

2 基本情況

2.1公司簡介

2.1.1公司地址

綠十字(中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位于安徽省淮南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為香港綠十字公司外商獨資企業。職工人數280人。單位代碼:913404006103799005。地理位置坐标為東經116°38',北緯32°32'。南鄰206國道,東鄰華辰制藥,北鄰東芝堂藥業及山河藥輔,西側為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廠區占地面積33300m2,其中建築面積12500m2,綠化面積9990m2

2.1.2 地質地貌

綠十字(中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位于淮南市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北距淮河2000米,東距大澗溝(淮南市城市排洪溝)1500米,屬微丘地帶,海拔高度在21-28m之間,大部分海拔高度在23-25m之間,地勢較為平坦。工程地質屬奧陶紀石灰岩,土質為粉砂質土層,土壤許可耐壓力一般為15-20t/m2。地下水位藏甚淺,水位變動受降雨影響,地下水十分豐富。

2.1.3 氣象特征

本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季節性明顯。春暖秋爽,夏炎冬寒,具有明顯的大陸氣候。春季(3-5月)太陽輻射增強,溫度回升快,日差較大,多偏東風,降水較冬季增多,秋季(9-11月)降溫快,涼爽,氣溫日差較大,常刮偏東北風。夏季(6-8月)受海洋性氣候影響,氣溫為全年最高,降水多且集中,多偏南風。冬季(12-2月翌年)天氣嚴寒,有雨雪,多偏北風。

2.1.4主要産品

綠十字(中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是以健康人血漿、乙醇等為原輔料,經過分離提取,生産人血白蛋白、靜注人免疫球蛋白(pH4)、人凝血因子Ⅷ、人纖維蛋白原、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破傷風人免疫球蛋白等6個品種,11個規格的産品。

2.2環境風險源基本情況

2.2.1主要産品産能、生産工藝情況

年設計投漿150噸,生産人血白蛋白、丙球蛋白及凝血因子等血液制品,廠區以血液制品車間為主體,配套建設動物實驗室,制冷機房、宿舍、食堂、辦公室及污水處理場,采用活性污泥法對廢水進行處理,日最大處理污水能力300噸。生産工藝采用低溫乙醇法,利用健康人血漿經低溫儲存後融化并進行分離,然後在反應罐内加入注射用水、試劑和乙醇進行反應,經提取、過濾、滅菌制成産品。工藝流程見下圖。




2.2.2主要生産裝置說明

公司生産中的主要工藝設備有反應工藝罐、壓濾機、超濾系統、自動在線清洗機、水泵等,另外還有螺杆制冷機組、二級反滲透裝置及多效蒸餾水機等公用工程設備。




 2.2.3 主要生産原料

公司主要生産原料為健康人體血漿,具體見表三。



2.3污染物産生及排放情況

 2.3.1主要水污染情況

根據公司正常生産監測,其水污染由生産污水和生活污水兩部分組成。生産污水主要來自血液制品生産車間、動物實驗室和酒精回收裝置,生産車間廢水主要為沖洗罐和地面廢水。根據公司自來水消耗統計和淮南市環境監測站監測報告,公司廢水排放情況如下:


2.3.2主要大氣污染情況

(1) 乙醇蒸餾回收過程中産生的未凝氣

(2) 動物房飼養的實驗動物(兔子,小鼠,豚鼠)約240隻,産生的糞便會産生氨、硫化氫、胺等惡臭有害氣體。

(3) 乙醇儲罐呼吸産生廢氣

(4) 制備注射用水時用純化水産生的未凝水蒸汽

(5) 蒸汽滅菌櫃滅菌時凝結水産生的二次水蒸汽

2.3.3 主要固體廢棄物情況

按照工藝計算和統計分析,公司固體廢棄物年度排量為:

生活垃圾:25.56噸;工藝廢物:44.8噸;污水處理場污泥:50噸;包裝材料:36噸。

其中,工藝廢物主要包括:不合格血漿、動物屍體、濾紙、廢棄組分、血漿袋、過濾器等。

按照《國家危險廢棄物名錄》規定,部分工藝廢物屬于危險廢棄物。我公司已嚴格按照要求委托有資質的專業企業(安徽浩悅環境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及淮南市康德醫療廢物處置有限公司)進行危廢的處置。委托處置合同見附件八。

污水處理廠污泥委托安徽浩悅環境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進行合理處置,确保對環境的危害最小化。

其他固廢處置方式詳見表七。




2.3.4 主要噪音情況

1)公司噪聲源主要為空氣壓縮機、冷凍機、風機、水泵等。在設備選型時,選用低噪音設備。在噪聲級較高的設備上加裝消音、隔音裝置,如對各種引風機均采取減震基座,連接處采用柔性接頭,羅茨鼓風機、空壓機的入口設有消音器,并安裝在室内;遠離辦公、生産區域,風管上設置補償節來降低震動産生的噪聲。

2)總體布置上利用建築物合理布局,高噪聲設備盡量不布置于臨近邊界處,避開邊界内外的敏感點,以增加聲傳播距離的衰減量。

3)搞好廠區内綠化,以使環境噪聲值達到環境噪聲标準的要求。

4)主要區域噪聲檢測報告見下圖。





2.4 周邊環境狀況及環境保護目标

(1)周邊環境狀況

公司位于淮南市經濟開發區内,南鄰206國道,東鄰華辰制藥,北鄰東芝堂藥業及山河藥輔,西側為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周邊無機關、學校、居民點、文物保護單位等大氣和聲環境敏感點。地表水環境保護目标為淮河。産生的污水經處理達到《提取類制藥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标準》(GB21905-2008)後排入淮南市首創水務第一污水處理廠,經二級處理後排入淮河。

2)周邊環境保護目标 



3)周邊區域道路情況

公司南臨206國道,北臨河濱路,西臨振興路,東邊為永興路,除206國道外,均為開發區内道路,車流量及行人較少。

3 環境風險源及環境風險評價

3.1環境風險源識别

3.1.1 危險源辨識

本公司生産過程中涉及的化工原輔料及中間産品按《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HJ/T169-2004)附錄A進行界定,主要包括有毒物質、易燃物質、爆炸性物質等,而這些危險品是本公司的潛在危險源。本公司涉及物料的危險性列于表。



3)周邊區域道路情況

公司南臨206國道,北臨河濱路,西臨振興路,東邊為永興路,除206國道外,均為開發區内道路,車流量及行人較少。

3 環境風險源及環境風險評價

3.1環境風險源識别

3.1.1 危險源辨識

本公司生産過程中涉及的化工原輔料及中間産品按《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HJ/T169-2004)附錄A進行界定,主要包括有毒物質、易燃物質、爆炸性物質等,而這些危險品是本公司的潛在危險源。本公司涉及物料的危險性列于表。




3.1.2 生産設施風險情況

生産中的主要工藝設備有工藝分離罐、隧道烘箱、酒精回收塔、酒精儲罐等。配套設備主要有制冷壓縮機,空氣壓縮機,蒸餾水機等。制冷劑采用R22和R401A,生産廠房設有消防自動報警系統和生産過程自動監控報警系統,無重大危險源,項目主要危險源來自乙醇貯罐。

3.1.3 危險廢物處置情況

公司生産廢水由公司污水處理場進行預處理,合格後排至淮南市首創水務第一污水處理廠。固體廢棄物處置情況見表七。

3.2 重大危險源的确定

3.2.1重大危險源識别

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的識别是依據《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風險分級方法》(HJ041-2018)中附錄A中有關危險化學品的定義、危險化學品的危險特性及臨界量來進行篩選。判斷企業生産原料、産品、中間産品、副産品、催化劑、輔助生産物料、燃料、“三廢”污染物等是否涉及大氣環境及水環境風險物質(混合或稀釋的風險物質按其組分比例折算成純物質),計算涉氣風險物質及涉水風險物質在廠界内的存在量(如存在量呈動态變化,則按年度内最大存在量計算)與其在附錄A中臨界量的比值Q:

本企業涉氣風險物質及涉水風險物質均為乙醇和乙酸,識别結果見下表。


通過上表可以看出Q<1,不構成重大危險源。

通過對危險源基本情況的篩查和辨别,在生産過程中使用的包括鹽酸、乙醇、乙酸等化學物品有一定的腐蝕性、易燃性和反應活性,其中乙醇的使用量較大,其它輔料較少,依據廠址周邊環境以及國内外同行業事件統計分析及典型事件案例等資料,為體現項目針對性,确定本公司環境風險的重點是乙醇在貯存、生産使用過程中的洩漏。

3.2.2 可能發生的事件預測及波及範圍

根據我公司使用的危險化學品及可能會對環境造成危害的風險源點的綜合考慮,對我公司可能發生的環境突發事件預測如下:

根據我國使用危險品的相近行業的有關資料對引發風險事件概率的介紹,我國主要風險事件的概率見表十四。

綜合上述分析,結合項目實際情況,我公司可能發生的突發環境事件主要為物料輸送、存儲系統等破損引起的易燃物洩漏以及危險化學品、污水、危險廢棄物等洩漏從而引起的水污染和廢棄物污染。

3.2.3最大可信事件的确定

從上述事件危險單元評價中可以看出,公司存在的事件風險主要為有害物質洩漏。儲罐發生洩漏機率較大并可能引起火災,根據化學品貯存量和洩漏物質的危險性大小,本公司最大可信事件為乙醇儲罐的洩漏。

項目存在的事件風險主要為火災、爆炸和有害物質洩漏,生産過程雖在低溫下進行,但乙醇蒸餾具有較高溫度,故生産過程中具有引起爆炸的可能性。由于生産過程中易燃物與有毒物量小,且未構成重大危險源,即使發生事件,對環境影響較小。

由于本公司生産所用物料均為常壓低溫或常壓常溫貯存,因此真正環境風險較大的是貯運過程中發生的洩漏與其引起的火災,以及消防撲救後消防廢水的處理。

4 組織機構及職責

4.1 組織機構

4.1.1 應急組織體系

領導機構:公司成立事件應急救援指揮領導小組,由常務副總經理領導突發事件應急救援管理工作,公司有關領導按照業務分工和在相關應急指揮機構中擔任的職務,負責相關類别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工作;必要時,派出公司工作組指導有關工作。發生環境事故時,以應急小組為基礎成立現場應急指揮部。

辦事機構:應急救援指揮部下設應急救援辦公室,負責日常應急管理事務與協調工作。指導公司系統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設;綜合協調信息發布、情況彙總分析等工作,發揮運轉樞紐作用。

專業應急救援小組:專業應急救援小組由公司有關部門領導和員工組成。按照職責分工,負責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工作。

公司應急組織體系見附件一。

4.1.2 應急組織機構組成及分工

4.1.2.1公司突發性環境事件應急救援指揮部

總指揮:公司常務副總(樸東煥)

副總指揮:公司生産負責人(譚永傑)

成員:安全負責人(馬傑)、工務負責人(尹鑫)、質量保證負責人(楊小明)、生産支援負責人(李錦姬)、質量控制負責人(鄭銳)、總務負責人(楊傑)

應急救援辦公室:設在公司工務部(3316441)

4.1.2.2 指揮部人員分工

總指揮:為公司首要應急協調人,全面指揮事故現場的應急救援工作。

副總指揮:為公司後備應急協調人,協助總指揮負責具體的指揮工作,當總指揮不在現場時,副總指揮行使總指揮職責。

工務負責人:為現場應急協調人,協助總指揮負責事故現場的救援、搶修工作的安排。負責事故處理時生産系統開停車指揮工作。負責事故現場洗消去污工作。負責事故現場設備的搶險、搶修工作。負責聯系外部力量對事故現場設備的搶修工作,并未事故現場設備的搶險、搶修工作提供技術支持。總指揮和副總指揮未到事故現場時,工務負責人為臨時總指揮,全權負責應急救援工作。

安全負責人:負責協助副總指揮做好事故報警、報告、通報情況和事故處理工作,确保事故處理外線暢通,應急指揮部處理事故所用電話迅速、準備無誤。負責協調事故現場及擴散區域内的有毒、有害物質的監測工作。

質量保證負責人:按事故後生産調度指令,正确處置有關的開停産的各項善後工作,集中可以集中的車間人員、消防器材、防護用具,随時按現場指揮部的命令,支援現場搶救的各項工作。

生産支援負責人:負責事故現場物資物料的轉移及處置工作。

質量控制負責人:負責現場醫療救護指揮、中毒人員救治及護送轉院治療和救援車輛調配。

總務負責人:負責應急救援物資的供應工作,負責搶險物資運輸,負責現場警戒、治安保衛、人員疏散和道路管制工作。

4.1.2.3 應急救援咨詢專家組

由公司工務辦公室負責人方仁江任組長,由生産、電氣、運行、維修、水處理等相關人員組成應急救援咨詢專家組。參與突發環境事故應急工作;指導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為應急處置的決策和災害評估提供咨詢。

4.1.2.4應急救援小組

發生緊急事故時,迅速在事故現場附近就地安全地帶設立臨時指揮部,由公司常務副總經理任總指揮,負責全公司應急救援工作的組織和調度;總指揮不在時,副總指揮為臨時總指揮,全權負責現場指揮;當總指揮和副總指揮未到事故現場時,應由事故所在部門負責人為臨時總指揮,全權負責應急救援工作。事故應急處理期間,全公司範圍内一切救援力量與物資必須服從調派。公司所有部門都有職責參與應急救援。

根據各自職能特點和現場應急需要,公司成立七個救援小組:搶險救援組、現場應急處置組、醫療救助組、物資保障組、通訊保障組、疏散引導組、事件調查組,各組設正、副組長各一人,組長缺位時由副隊長補位。

4.2 職責

4.2.1 公司應急救援指揮部職責

1)組織制定危險廢物環境事故應急預案;

2)負責人員、資源配置、應急隊伍的調動;

3)确定現場指揮人員;

4)協調事故現場有關工作;

5)批準本預案的啟動與終止;

6)事故狀态下各級人員的職責;

7)事故信息的上報工作;

8)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調動;

9)組織應急預案的演練。

4.2.2 應急救援辦公室職責

1)執行應急救援指揮部的決定;

2)負責組織公司各應急救援小組,落實應急救援人員(包括應急隊伍及各專業小組負責人和人員),并存檔;

3)實施應急救援預案的管理工作;

4)檢查搶險搶修、個體防護、醫療救援、通訊聯絡等裝備器材配備情況,是否符合事故應急救援的需要。确保器材始終處于完好狀态,保證能有效使用;

5)檢查應急救援的物資的準備情況;

6)負責員工的應急救援教育及應急救援演練;

7)負責與外部有關部門的應急救援的協調、信息交流工作;

8)建立并管理應急救援的信息資料、檔案。

4.2.3 應急救援咨詢專家組

1)指導應急救援預案的編制及修改完善;

2)掌握公司區域内重大危險源及易燃易爆、防火重點部位的分布情況,了解國内外的有關技術信息、進展情況和形勢動态,提出相應的對策和意見;

3)對環境事故的危害範圍做出科學評估,為應急救援指揮部的決策和指揮提供科學依據。

4)參與事故危害範圍、事故等級的判定,對事故影響區域的警報設立與解除等重大防護措施的決策提供技術依據;

5)知道各應急救援小組進行現場處置;

6)負責對事故現場應急處置工作和财産損失程度評估工作。

4.2.4 各救援小組職責

1)搶險救援組職責:

由總務、工務、生産三部門人員組成。負責人:陳浩。辦公地點:生産部辦公室。電話:3316342。

a.接到通知後,迅速集合隊伍奔赴現場,根據事故情形正确佩戴個人防護用具,迅速切斷事故源和排除現場的易燃易爆物質;

   b.根據指揮部下達的指令,迅速搶修設備、管道,控制事故,以防擴大;查明有無中毒人員及操作者被困,及時使嚴重中毒者、被困者脫離危險區域;

   c.現場指導搶救人員,消險危險物品,開啟現場固定消防裝置進行滅火;

   d.負責現場滅火過程的通訊聯絡,視火災情況及時向指揮部報告,請求聯防力量救援;

   e.現場固定消防栓、移動滅火器等要按規定經常檢查,确保其處于良好的備用狀态;

   f.負責向外來消防救援力量提供燃燒介質的消防特性、中毒防護方法、着火設備的禁忌注意事項;

   g.有計劃地開展滅火預案的演習,熟悉消防重點的滅火預案,提高滅火搶救的戰鬥力;

   h.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預測設備、管道洩漏部位,進行計劃性檢修,并進行封、圍、堵等搶救措施的訓練和實戰演習。

2)現場應急處置組:由工務、生産、質量控制三部門人員組成。負責人:蘇富軍。辦公地點:工務辦公室。電話:3316366。

a.發生事故後,根據事故情形佩戴好防護服、防毒面具等,迅速奔赴現場;根據火災爆炸(洩漏)影響範圍,設置禁區,布置哨崗,加強警戒,巡邏檢查,嚴禁無關人員進入禁區;

b.接到報警後,封閉廠區大門,維持廠區道路交通秩序,嚴禁外來人員入廠圍觀;

c.保安隊應到事故發生區域封路,指揮搶救車輛行駛路線;

3)醫療救助組職責:由質量保證、生産、總務、工務四部門人員組成。負責人:汪旭。辦公地點:總務辦公室。電話:3316359。

a.熟悉廠區内危險物質對人體危害的特性及相應的醫療急救措施;

b.儲備足量的急救器材和藥品,并能随時取用;

c.事故發生後,應迅速做好準備工作,傷者送來後,根據受傷症狀,及時采取相應的急救措施對傷者進行急救,重傷員及時轉院搶救;

d.當廠區急救力量無法滿足需要時,向其他醫療單位申請救援并迅速轉移傷者。

4)物資保障組職責:由購買科負責。負責人:高中良。辦公地點:購買辦公室。電話:3310996。

a.物資保障組在接到報警後,根據現場實際需要,準備搶險搶救物質及設備等工具;

b.根據生産部門、事故裝置查明事故部位管線、法蘭、閥門、設備型号及幾何尺寸,對照庫存儲備,及時準确地提供備件;

c.根據事故的程度,及時向外單位聯系。調劑物質、工程器具等;

d.負責搶救受傷、中毒人員的生活必需品的供應;

e.負責搶險救援物質的運輸。

5)通訊保障組職責:由工務部負責。負責人:方仁江。辦公地點:工務部維修班。電話:3316442。

a.通訊保障組接到報警後,立即采取措施中斷一般外線電話,确保事故處理外線暢通,應急指揮部處理事故所用電話迅速、準确無誤;

b.迅速通知應急指揮部、各救援專業隊及有關部門,查明事故源外協部位及原因,采取緊急措施,防止事故擴大,下達按應急預案處置的命令;

c.接受指揮部指令對外信息發布

6)疏散引導組:由人事科負責。負責人:李婕。辦公地點:人事科辦公室。電話:3316376。

a.負責公衆疏散(包括廠内人員和廠外周邊人員),引導消防人員或醫護人員進入事故現場。

b.引導外來救援力量進入事故發生點。

7)事件調查組:由質量保證、生産、工務部門共7人組成。負責人:尹學鳳。辦公地點:質量保證部辦公室。電話:3316398。

a.主要負責事件的調查分析和取證。造成損失和災害的評估。配合環保機關調查取證。向公司安全生産委員會提供事件分析報告。

b.負責确認滅火、搶險後事故現場的洗消去污,洩漏物防化、防毒處理。為恢複生産作好準備。

4.2.5應急作業程序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作業程序見附件三。

5. 預防與預警

5.1環境風險源監控

企業環境風險事件主要來自:

1)乙醇洩漏造成的污染及次生災害;

2)危險化學品儲存和質量保證部劇毒試劑洩漏或丢失造成的污染;

3)污水處理站污水洩漏造成的水污染;

4)固體廢棄物、危險廢棄物造成的二次污染。因此,做好物料儲存區和QC劇毒試劑的管理及風險源點的檢查,能有效預防和控制環境安全事件的發生。

5.1.1公司工務部門組織相關部門定期對使用、儲存危險化學品的部位以及危險固體廢棄物儲存部位、易發生非正常排放造成環境污染的部位進行檢查和彙總,掌握廠區内污染源的詳細情況,确定環境風險目标,并及時更新。對檢查出現問題的,要引起足夠的重視,由所涉及部門的負責人負責,及時排除隐患,确保将隐患消滅在萌芽狀态。

5.1.2污水處理崗位人員加強對污水處理設施、污水井、雨水井和管網的檢查,定期監測水質,發現情況,應及時查找原因,并上報分管領導。

5.1.3固體廢棄物的管理要嚴格遵守公司的相關規章制度,危險廢棄物和一般廢棄物要嚴格區分,分開貯存。廢棄物的運輸和處理要規範。公司定期對廢棄物特别是危險廢棄物的回收處理進行檢查。

5.1.4 各責任部門加強對本部門範圍内的環境風險目标的日常監管和安全防範工作,确定相關責任人,制定現場應急處置措施,限期整改事故隐患。

5.1.5 易發生危化品洩漏的場所由責任部門負責日常巡查,發現設備“跑、冒、滴、漏、操作異常”等可能引起環境污染事故的隐患,應立即整改。

5.1.6 危險物質生産、使用中,應盡量采取密閉化、管道化、機械化,選用安全可靠的設備、材質,減少危險物質揮發,貯存場所符合設計規範,安全設施配備齊全、完好。

5.1.7風險源重點部位安裝有氣體洩漏監測報警儀器、視頻監控系統,儲罐區設有圍堰,污水處理站建有162m3環境事故應急池

5.2預防事件措施:

5.2.1 建立預警預防機制,通過分析預警信息,科學合理安排應急工作,采取預防措施,防止事故發生,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造成的損失

5.2.2 減少與消除事件影響設施:配備環境應急監測儀器和應急救援裝備,如消防水龍頭、消防沙池、滅火器等,認真落實環境應急的處置措施。

5.2.3公司生産作業用乙醇是在低溫情況下使用,車間溫度常年保持在<15℃,按防爆間設計,有消防自動報警裝置,配備有幹粉滅火器。污水處理場設有污染源在線監測系統,在線檢測pH、COD、氨氮、排水量等,公司也定期檢測COD、氨氮、總磷等指标。公司專職安全管理人員定時對生産車間、罐區、危廢貯存室進行巡回檢查,每周對危險源進行一次全面檢查,加強定期巡檢并做好記錄,對檢查中發現的隐患和問題要及時進行整改,對于不能立即整改的問題需上報公司,并提出不斷改進的措施。

5.3預警行動




5.3.2 預警信息

預警信息包括環保治理設施的運行異常情況,安全生産異常強開,相關部門監測、發現到的異常情況。

5.3.3 信息分析

應急救援辦公室對搜集到的信息進行分析、評估、預測,通過預判可能發生的環境污染程度、可能危害程度和影響範圍,決定是否發布預警信息、發布預警信息的級别或建議應采取的應急準備。

通過分析預警信息,科學合理安排應急工作,采取預防措施,防止事件發生,最大限度地減少事件造成的損失。重點區域配備環境應急監測儀器和應急救援裝備,認真落實環境應急的處置措施。為确保快速、有序和有效的應急能力,環保部門每年組織相關人員進行一次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知識培訓;通過發放宣傳冊、定期互動交流等方式對周邊群衆告知危險物質的危害及避險方法。每年組織實施一次綜合應急演練,對《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和環境管理制度進行修定完善,做到“責任落實、組織落實、方案落實、裝備落實”。

5.3.4預警信号

按照環境事件的嚴重性、緊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範圍,預警分為四級,預警級别由低到高,顔色依次為藍色、黃色、橙色、紅色。根據公司實際情況分析,發生一、二級預警行動的可能性較小,以下不做過多分析。

1)一級預警狀态(紅色)

一級預警為已發生火災爆炸和大面積洩漏事故,洩漏已流入水域或擴散到周邊社區、企業;造成的洩漏公司已無能力進行控制。

2)二級預警狀态(橙色)

二級預警為已發生火災和洩漏,在極短時間内難以處置控制,未對周邊企業、社區産生影響的事件。

3)三級預警狀态(黃色)

a.設備、設施嚴重故障,将會導緻洩漏、火災爆炸等重大安全生産事故的;

b.現場發現存在洩漏或火災迹象的;

c.可燃氣體檢測系統發出警報;

d.遇雷雨、強台風、極端高溫、汛澇等惡劣氣候。

E.其他異常現象。

4)四級預警狀态(藍色)

對環境影響較小或基本不會對環境産生明顯影響,經過及時處理後可恢複正常,生産活動處于正常狀态的。

根據事态的發展情況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預警的顔色可以升級、降級或解除。

5.3.5 預警信息的發布

5.3.5.1 根據各種信息及事态發展趨勢分析得出未來事件的發展将可能造成環境污染事件時,經應急救援領導小組批準,應急救援辦公室應立即向相關單位、事件涉及範圍内的人員發布相應等級的預警信息。

5.3.5.2 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公司内部OA系統、内外部電話、短息、口頭通知、廣播等。

5.3.6預警行動方式

根據不同的預警級别,分級相應。一級預警信号發布後,公司應急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做好相應準備;二級預警信号發布後,各成員單位做好相應準備;三/四級預警信号發布後,主責參與應急救援的各部門做好相應準備

進入預警狀态後,各成員單位分級做好參與應急行動的準備工作:

(1) 相關單位、部門加強值班、值守,采取防範措施,做好相應準備;

(2) 可能受到事件危害的生産場所根據預警信号,采取局部停産、全部停産,中止可能導緻危害擴大的行為和活動。

(3) 可能受到環境事件危害的人員做好轉移、撤離或者疏散的準備。

(4) 各方面準備的應急力量、指定的應急隊伍開始就地待命;其中生産崗位的操作人員參加應急人員結集時,需盡快對本職工作做好交接,方可參加應急隊伍開始待命;環境監測小組立即開展應急監測,随時掌握報告事态進展情況。

(5) 應急保障隊伍、應急設備、材料等準備完畢,确保應急保障工作。

(6) 預警事件一旦發生,立即啟動相關應急預案,相關部門立即投入應急工作。

5.4報警、通訊聯絡方式

報警、通訊聯絡方式見附件二。

6 信息報告和通報

嚴格遵守《突發環境事件信息報告辦法》規定的信息報告要求與流程,規範環境突發事件的信息報告和通報。

突發環境事件要第一時間報告環保部門,撥打電話 “12369”。

6.1内部信息報告與通知

公司保安員工24小時值班,一旦發生事故,通過内、外線電話與有關應急救援部門、人員聯系;

公司有關應急指揮成員的手機實行24小時開機,發生緊急情況時通過手機聯系、傳達有關應急信息和命令;

自動報警裝置:發生火情時可在保安值班室自動聲光報警;

人工報警:轄區現場人員發現火災或洩漏時,可通過内線電話報警;

事件信息通報:按照“統一指揮,分級實施”原則,事件發生部門的事件發現人必須在第一時間内逐級報告(緊急情況下可越級上報),接到報告的各級負責人必須啟動相應《應急救援預案》,組織處置并上報。任何部門不得遲報、謊報和漏報,在應急處置過程中要及時續報有關情況。公司領導在接到事件單位事件報告後,要立即采取相應的應急措施。

6.2外部信息報告與通報

發生火災、爆炸、中毒、重大傷亡事故和重(特)大環境污染和人員傷害等事故,在第一時間,按事故類别向公安消防、安監所等部門報告,其他政府部門的信息上報,由總指揮或指令有關人員立即通過電話或派人員向政府有關部門報告通報事故情況。

6.3事件報告基本要求與内容

6.3.1 事件報告要求

1)公司設24小時值班電話,事故發生後,事故當事人、發現人或值班人員應立即報告公司值班人員,或直接報告公司主要負責人,并立即實施救援。

2)公司主要負責人接到報告後,應當立即啟動事故相應應急預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組織搶救,防止事故擴大,減少人員傷亡和财産損失。并且在1小時内向所在地人民政府環保部門報告。

3)事故發生後,有關單位和人員應當妥善保護事故現場以及相關證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破壞事故現場、毀滅相關證據。

4)因搶救人員、防止事故擴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動事故現場物件的,應當做出标志,繪制現場簡圖并做出書面記錄,妥善保存現場重要痕迹、物證。

5)事故發生後應在24小時内将正式書面事故報告上報公司安全環保管理部門。

6.3.2事件報警基本内容

1)單位名稱、地址;

2)污染發生地點、時間和污染物;

3)有無人員傷亡與被困人員;

4)報警人姓名與聯系電話,待接警人挂電話後才挂斷電話;

5)報警時應盡量使用普通話。

6.3.3 内部報告基本内容

1)事件地點、時間以及主要污染物;

2)事件類型:事件的危害程度,緊急程度和發展動态等;

3)有無人員傷亡與被困人員;

4)已采取的應急措施;

6.3.4 政府部門報告基本内容

1)單位名稱、事件發生時間、地點及事件現場情況;

2)主要污染物和數量(實際洩漏量或估算洩漏量);

3)事件的簡要經過,事件類型;

4)污染物的傳播介質和傳播方式;是否對外單位影響和可能的程度;

5)事件已造成和可能造成的傷亡人數和損失;

6)需要增援和救援的需求;

具體聯系電話見附件二。

6.3.5向可能受影響企業通報及向外部單位請求支援方式、方法

1)當環境事故可能威脅到公司外居民或外部企業時,指揮部立即向大通區人民政府彙報做好周邊群衆和企業人員的疏散,工務部和其他應急隊隊員協助周邊群衆根據上(側)風向做好人員疏散工作,将公司周邊人員疏散情況及時向救援領導小組報告。

2)公司一旦發生重大突發環境事故,在本單位搶險救援力量不足或有可能危機社會安全時,“指揮領導小組”必須立即向友鄰單位通報,必要時電話請求社會力量援助。

6.4 事件報告時限

 突發環境事件的報告分為初報、續報和處理結果報告三類。初報在發生事件後1小時内。續報在查清有關基本情況後随時上報。處理結果報告在事件處理完畢後立即上報。

6.5 事件報告聯系電話

事件報告聯系電話見附件一、附件二。

7 應急響應與措施 

7.1 響應流程

響應流程見附件十。

7.2 分級響應機制

當發生環境事件時,必須立即報告公司應急救援指揮部,由指揮部根據現場處置需要,啟動《預案》,各專業組按照《預案》規定的職責迅速開展搶險工作,發生C級以上突發環境事件時必須向市環保、消防、安監等政府管理部門報告;指揮部必須及時确定污染源、污染程度、污染範圍和處置辦法。

Ⅳ級響應:發生一般洩漏事件,未造成人員受傷和環境影響,事件發生部門啟動通知應急救援指揮部啟動本預案,由指揮部統一指揮應急行動,利用公司所有的應急資源,包括人員和物資等,進行緊急處理。事故處置期間安全環保部根據介質流向和蒸汽擴散的影響區域劃定警戒區。必要時應急人員應戴防毒面具或空氣呼吸器、雨衣等防護措施;事故現場洩漏的化學品使用沙土覆蓋,洩漏的氣體用水噴淋,事故水引入應急事故池。

Ⅲ級響應:當發生較大洩漏事故、火災等,造成人員受傷及環境影響,應急救援指揮部應及時啟動本預案。由應急救援指揮部統一指揮應急救援行動,各部門積極協助配合,提供必要人員、設備、物資資源等,同時向市環保、消防、安監等政府管理部門報告。

Ⅱ級和Ⅰ級響應:當發生重大或特大洩漏、火災、爆炸、中毒等事故,如發生特殊化學試劑洩漏、易制毒化學試劑丢失等造成人員傷亡、事故無法控制,已影響到周邊環境時,由應急指揮部決定,立即向市環保、消防、安監等政府管理部門報告,請求支援,并利用外部資源處理緊急情況。同時指揮部應安排醫療救助組立即撥打110120進行求援,同時安排應急人員協助政府對事故影響範圍内的居民進行緊急疏散;副總指揮通知經開區環保局及地方政府,報告當前情況(發生事故單位和地址,聯系人姓名和電話号碼,事故發生時間和預期持續時間,事故類型,主要污染物和大約産生數量,污染物當前危害情況,傷亡情況,已知或預期環境風險、人體健康風險及接觸人員醫療建議)請求外部支援力量。并協助政府、公安等部門向周邊敏感區發出警報信息。并明确要求緊急疏散的方向。





7.3 應急措施

7.3.1突發環境事件現場處置方法

7.3.1.1 儲罐區火災、爆炸應急處置

1)各作業崗位停止作業,關閉相關的機泵、電源,相臨貫通的儲罐或管道工藝閥門,轉移現場可燃或易燃物品;

2)就近人員立即參與搶救或搜尋可能的受傷、被困人員;

3)發現者向部門長報告,并立即向公安消防隊報警,并向公司應急指揮長報告;

4) 現場人員立即開啟着火罐附近所配滅火器進行救火,并安排人員運送滅火器材。

5)遇有乙醇洩漏時,及時組織人員圍堵或引至安全場所和容器(乙醇廢液收集池);

6)公安消防隊到場後,由消防指揮員指揮火災撲救,公司搶險人員協同撲救;

7)遇火勢無法控制,着火罐有迹象發生爆炸或危及臨近罐爆炸時,及時疏散撤離所有人員至公司足球場。

7.3.1.2車間火災處置

1)确認起火地點或位置;

2)按報告程序報警;

3)就地使用現場與附近滅火器撲救;

4)轉移重要物資、資料或易燃、可燃物資,保持消防救援通道暢通;

5)如有人在建築物内時,須在安全的條件下組織搜救或通知消防人員搜救,遇有人員受傷,應及時搶救傷員;

6)火勢較小時,就地使用滅火器材滅火,組織人員集中周邊移動滅火器協同撲救;

7)遇火勢無法控制,及時疏散撤離所有人員。

7.3.1.3酒精洩漏處置

1)進入洩漏現場進行處理時,應注意安全防護。進入現場救援人員必須配備必要的個人防護器具。事故中心區應嚴禁火種、切斷電源、禁止車輛進入、立即在邊界設置警戒線。根據事件情況和事件發展,确定事件波及區人員的撤離。應急處理時嚴禁單獨行動,要有監護人,必要時用水槍、水炮掩護。  

2)洩漏源控制:關閉閥門、停止作業或改變工藝流程、物料走副線、局部停止生産、減負荷生産等。

3)洩漏應急處理:迅速撤離洩漏污染區人員至安全區,并進行隔離,嚴格限制出入。切斷火源。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自給正壓式呼吸器,穿防靜電工作服。盡可能切斷洩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溝等限制性空間。小量洩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沖洗,稀釋後放入廢水系統。大量洩漏:構築圍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蓋,降低蒸氣災害。用防爆泵轉移至槽車或專用收集器内,回收或運至廢物處理場所處置。

7.3.1.4乙酸洩漏處置

1)立即将事件彙報給部門及公司領導,疏散洩漏污染人員至安全區,禁止無關人員進入污染區,切斷火源。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自給式呼吸器,穿全封閉防護服,不要直接接觸洩漏物,在确保安全的情況下堵漏。

2)現場可以用大量水沖洗,經稀釋的沖洗水排入廢水系統。

3)現場隔離

a.根據事故現場的實際情況,設定危險隔離區,視應急處理工作的進展情況可适當向外擴大;

b.危險隔離區邊界設置明顯警戒帶,并在主要位置設專人警戒;

c.除消防、應急處理人員以及必須堅守崗位的人員外,其他人員禁止進入危險隔離區;

d.進入危險隔離區的人員嚴禁攜帶各種危險物品,不準使用非防爆器具(手機、手電等);  

e. 禁止一切車輛和無關人員進入,防止發生火情。

4)傷員救護  

a. 如有人員受傷,現場救護組在做好自身防護的前提下,立即幫助傷員脫離現場至安全地帶,進行緊急搶救,聯系救護中心(120),派人引導專業救護人員到現場急救;

b. 吸入: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暢通,呼吸困難給輸氧,給予2-4%碳酸氫鈉溶液霧化吸入;  

c. 皮膚接觸:脫去污染的衣服,立即用水沖至少15分鐘;

d. 眼睛接觸 :立即提起眼睑,用現場洗眼器以流動的清水沖洗至少15分鐘;  

e. 食入:誤服者給飲大量溫水,催吐。

7.3.1.5危險廢棄物洩漏

1)确定洩漏物名稱、性質和洩漏量。  

2) 現場警戒,在徹底收集處理前嚴禁他人接近。 

3)應急人員必須熟悉此洩漏物質的處理方法。

4)應急人員必須正确佩戴相應的應急使用的防護用品。

5) 如洩漏物是易燃物,則必須首先消除洩漏污染區域的點火源。

6) 收集方法

 a. 液體洩露,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切斷洩漏源,使用相應的吸收棉或砂土、鋸末等吸收後妥善處理。

 b. 固體洩露,使用适當的工具盒容器收集洩漏物。

7.3.1.6洩漏處置時注意事項:

對各類化學品洩漏的應急處置,應注意根據其化學危險特性,采取不同的處置措施,具體參照化學品安全技術說明書中相應的化學品章節。

1)現場應劃定警戒區域,派人員警戒阻止無關車輛、人員進入現場;

2)使用防爆搶險、回收設備、器具,進入現場人員需穿着防靜電防護服、鞋,釋放人體靜電;

3)切斷洩漏氣體波及場所内電源,控制一切火源,現場禁止使用非防爆通訊器材;

4)現場人員必須配戴相應有效的呼吸防護器具;

5)現場濃度較大時,視情用噴霧水稀釋;

6)有影響鄰近企業時,及時通知,要求采取相應措施;

7)需要時,向鄰近企業請求設備、器材和技術支援;

8)必要時,向政府有關部門報告并請求增援;

9)現場清理洩漏物料時:

a.将沖洗的污水應排入污水處理系統進行處理;危險固體廢棄物交由有資質的單位進行處理;

b.清理時可咨詢有關專家,以決定安全和最佳方法後進行,必要時由具備資質的清洗機構清洗。

7.3.1.7 切斷污染源的有效措施

1)槽(罐、釜等)容器溢出、洩露的污染源切斷方案

a.若物料過滿溢出,應先切斷物料入槽,将物料轉移至其他儲罐或容器中,降低至安全液位。

b.若容器少量洩露、人能近前,應先切斷各路物料進入,可用濕棉絮、棉布綁紮進行暫時堵漏(也可采用打管卡或用木簽、竹簽堵塞漏點),同時用最快辦法将物料抽入其他儲罐或容器中,而後關緊與容器相關連通閥,以減少洩漏量。

c.若容器大量洩漏,人難以靠近,則應穿戴合适的個人防護用品,查明洩漏部位,迅速切斷物料進入,将物料轉移至其他容器中,切斷與容器相連的有關閥門,防止其他物料繼續串入槽内,盡最大努力堵塞洩露源。

d.對液堿、污水等揮發性不大的容器洩漏,需轉移至其他容器中,可将液位降低至安全液位,不外漏即可。對乙醇等揮發性、易燃性較強的物料洩漏,則需将容器内全部物料進行轉移。

2)物料包裝桶洩漏的污染源控制

若物料包裝桶桶底發生滲漏,應迅速将包裝桶倒置;若物料包裝桶桶體發生滲漏,應及時移至安全區域,進行轉桶。






發布疏散通報。

2)疏散通報必須發布事态的緩急程度,并告之洩漏物危害、注意事項及疏散方向和撤離距離。

3)疏散應由周邊單位及村委會相關領導進行引導,有組織、有目的性的向上風向疏散。人員緊急疏散過程中,需保證現場井然有序,疏散順序從最危險地段人員先開始,相互兼顧歸照應,到達指定安置點集中。

4)疏散結束後,周邊單位及村委會負責人應對人員進行清點,查清是否有無關人員留在危險區。

7.3.6.5周邊道路隔離或交通疏導方案

對受污染影響的周邊道路應迅速建議上級政府對道路進行封閉,停止通行,禁止無關車輛進入,人員限制進入,搶險車輛應引導從上風向或随車人員采取防護措施進入事故現場。

7.3.6.6臨時安置場所

現場指揮部應根據現場污染情況,建議周邊單位及村莊居民安置點設置的位置,原則上将安置點設立在上風向方位的安全區内,人員不得在低窪處停留,安置點原則上隻設置一個,以便于人員統一管理和救護。

7.3.7現場急救與緊急處理

7.3.7.1化學性燒傷

立即脫去被污染衣着,迅速用流動的清水沖洗至少15 分鐘,就醫。

7.3.7.2 高溫物理性燒傷

身體出現灼燙燒傷後應立即脫去着火或被熱液浸透的衣服;或用水澆



滅燃燒的衣服火焰;或将身邊可用物件浸濕後覆蓋着火處,隔絕空氣使火自滅。滅掉火勢後不得直接給傷員降溫或清理積存物,以免将傷員皮肉撕裂掉。在一時難以找到沖洗水源且不能及時脫衣服,可以就地打滾滅火。迅速就醫。

7.3.7.3中毒時的急救處置

1)吸入化學品氣體中毒時,迅速脫離現場,移至空氣新鮮、通風良好場所,松開患者衣領和褲帶,冬季應注意保暖,送醫院治療;

2)沾染皮膚時應立即脫去污染的衣服、鞋襪等,用大量清水沖洗;

3)濺入眼睛時,用清水沖洗後,送醫院治療;

4)口服中毒時,如非腐蝕性物質,應立即用催吐方法使毒物吐出;誤服強酸強堿者,不宜催吐,可服牛奶、蛋清等;誤服石油類物品和失去知覺者及抽搐、呼吸困難、神志不清或吸氣時有吼聲的患者不能催吐,送醫院治療;

5)急性中毒時為防止虛脫,應使患者頭部無枕躺下,掙紮亂鬧時,按住手腳,注意不應妨礙血液循環和呼吸,送醫院治療;

6)神智不清時,應使其側卧,注意呼吸暢通,防止氣道梗阻,送醫院治療;

7)呼吸微弱或休克時,可施行心肺複蘇術,恢複呼吸後,送醫院治療或請求醫院派員至現場急救。

8)CO中毒現場急救:立即将病人移離中毒現場,置于新鮮空氣處,或打開門窗,盡快通風換氣。同時将病人衣領衣扣解開,松開腰帶,使其呼吸通暢,并盡快給氧。輕度中毒者可給予鼻導管吸氧,中、重度者,應積極給予常壓面罩吸氧,有條件立即給予高壓氧治療。

: 乙醇化學特性見附件九。

   乙酸化學特性見附件十。

7.3.7.4外傷急救處置

1)一般外傷:脫離現場,清除污物,止血包紮,需要時送醫院進一步治療;

2)骨折時用夾闆固定包紮,移動護送時應平躺,防止彎折,送醫院治療。

3)遇靜脈大出血時及時綁紮或壓迫止血,立即送醫院救治。

7.3.7.5醫院救治

1) 個别受傷人員救援時,由所在部門派員在公司保安室接引救護車輛至現場;

2)門衛保安協助救護車輛的入廠安全措施的落實;

3)多人受傷、中毒救援時,搶險救援組派人員接引與接洽,并派員跟随;人員送往醫院的順序為新康醫院、朝陽醫院、市第一人民醫院。

7.3.7.6現場保護和洗消

1)事件發生後,在事件處理期間,由事件調查組組織警戒,禁止無關人員進入;

2)事件處理結束後,事件發生部門、崗位實行警戒,未經應急指揮部批準,所有人員禁止進入事故現場;

3)事故現場拍照、錄像,除事故調查管理部門人員外,需經總指揮批準;

4)事故現場的設備、設施等物件證據不得随意移動和清除,搶險必須移動的需作好标記。

5)突發環境事件結束後,公司立即組織人員組成專業隊伍,對事故現場進行清洗、消毒工作,對事故現場的危險和隐患得到妥善處理,防止出現二次環境污染問題,事故現場清洗消毒工作人員應佩戴合格的個人防護用品

7.3.7.7 應急物資保障供應程序

1)應急物資供應命令由總指揮發布,由副總指揮及物資供應組負責人負責組織實施。供應程序按照總指揮→副總指揮→物資保障組的順序進行。  

2)應急物資供應的響應。當發生環境事故總指揮下達應急物資供應命令後,物資保障組人員立即安排車輛等工具将應急物資迅速送往事故現場。

7.4應急監測

7.4.1 發生環境污染事故時,水環境監測方案

事故發生後應根據發生洩漏物料或洗消廢水中不同的風險因子進行有針對性的監測。 根據全廠有害物質乙醇、乙酸性質,确定本預案地表水應急監測因子為COD、PH值、氨氮。

地表水應急監測方案如下:


1)監測人員根據洩漏物質的性質選擇合适的呼吸防護器材和身體防護器材,如防化服、防毒面具或空氣呼吸器、防護手套等。

2)配置藥品過程中随時注意風向,最好在上風向配置藥品,防止噴濺。

3)監測人員以二人為一組,相互配合監護,配便攜式個人監測器材進入現場。

7.4.3 内部、外部應急監測分工

現場監測小組主要負責現場收集資料、采樣、快速分析等任務并報出現場快速分析結果,并出具現場快速分析結果單,及時為污水站内實驗室分析人員提供參考,及時通過電話或短信的形式報告給指揮中心,确保現場情況及時傳送至指揮中心,最大程度上保證了指揮中心消息的及時性,有助指揮中心準确而又快速的做決定。

實驗室監測主要核實數據的準确性,并做好相應記錄。

7.4.4 應急監測器材、試劑等的管理措施

1)公司安排責任管理人對監測儀器進行管理,并明确責任。

2)按照監測儀器的監測性質對儀器設備及配套設備進行分類存放。

3)對監測儀器定期送驗/送校。

4)對有使用期限的試劑定期檢查,按保存條件保存,盡行必要的更換,保證在有效期内使用。

(5)平時加強檢測能力、技術和使用培訓。

7.5 應急終止

 當現場符合應急結束條件時,按應急響應級别,分别由現場指揮或總指揮宣布應急結束;如系啟動開發區應急預案,則由政府應急指揮宣布應急結束。

7.5.1應急結束條件

1)火源已得到控制、撲滅,現場檢查确認無殘餘火種、熱源,無物料洩漏;

2)受傷人員已得到有效的救治,失蹤人員已确認查實;

3)現場事故設備、設施、建築已檢查确認無危險隐患或可能發生次生危害;

4)洩漏物已得到控制,現場經檢測無有毒有害氣體。

7.5.2 應急終止的程序

1)前方指揮所确認終止時機,或由事故責任單位提出,經應急總指揮部批準。

2)前指接到應急指揮部的應急終止通知後,向所屬各應急分隊下達應急終止通知。

3)前指組織指揮對遭受污染的應急裝備器材實施消毒去污處理,組織指揮人員撤離。

7.5.3 應急狀态終止後,應急指揮部應根據環保局或上級有關指示和實際情況,繼續進行環境監測和評價工作,直到自然過程或其他補救措施無需繼續進行為止。

7.6 應急終止後的行動

1)通知本單位相關部門、周邊企業(或事業)單位、社區及人員事件危險已解除; 



2)對現場中暴露的工作人員、應急行動人員和受污染設備進行清潔消洗;

3)事件情況上報事項;

4)需向事件調查處理小組移交的相關事項;

5)事件原因、損失調查與責任認定;

6)應急過程評價;

7)事件應急救援工作總結報告;

8)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的修訂;

9)維護、保養應急儀器設備。

10)對于應急終止後環境影響要定期監測,最少在一年内委托具有監測資質的單位對污染物特征因子進行跟蹤監測,尤其對潛在的長時間内難以消除的危害進行監測,評估其危害周期和影響範圍。

8 後期處置

8.1善後處置

由公司善後處置小組負責對受災人員的安置及損失賠償工作。組織專家對突發環境事件中長期環境影響進行評估,提出生态補償和對遭受污染的生态環境進行恢複的建議。

8.1.1生産恢複

C級響應後的生産恢複工作由事件發生部門主導完成,A級和B級響應後的事故現場清理工作由公司應急指揮小組主導完成。

主要完成以下工作,方可恢複生産。

1) 轉移、處理、貯存或以合适方式處置廢棄材料。

(2)應急設備設施器材的消除污染、維護、更新等工作,足以應對下次緊急狀态。

(3)維修或更換有關生産設備。

(4)清理或修複污染場地。

8.1.2事故總結和責任認定

事故得到控制後,由公司組織人員對事故進行總結和責任認定,總結工作包括:

1)調查污染事故的發生原因和性質,評估出污染事故的危害範圍和危險程度,查明人員傷亡情況,影響和損失評估、遺留待解決的問題等。

(2)應急過程的總結及改進建議,如應急預案是否科學合理,應急組織機構是否合理,應急隊伍能力是否需要改進,響應程序是否與應急任務相匹配,采用的監測儀器、通訊設備和車輛等是否能夠滿足應急響應工作的需要,采取的防護措施和方法是否得當,防護設備是否滿足要求等。

(3)防止以後不發生類似事件,對現有管理、操作等方面進行改進的措施。

8.2保險

公司已辦理财産險,并為所有員工辦理工傷保險,由财務部門及時聯系保險部門進行現場勘查,處理理賠事宜。





附件二:外部應急救援單位聯系方式